为了不辜负最近难得的好天气,鲲鹏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所一行十人决定暂时放下手头工作,出门参观位于杭州转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是国内艺术的最高学府,而象山校区又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大师王澍所设计的代表性建筑。对于我们建筑设计人员来说,在闲暇时光,去国内最高的艺术殿堂感受一下那浓烈的艺术氛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当我们踏进校园之后,被眼前的景象深深的吸引住了。校区内的建筑大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四合或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转,随性布置。在动静结合、虚实对比、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原则下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顶平台、树下等多种多样富有层次的空间。大家对王澍的瓦片情节还是略有耳闻,据说象山校区使用了约700万片从当地回收的旧瓦片。当我们走进校园之后便立刻感受到那种青砖黛瓦、层层密檐、傍水而居的合院聚落感,仿佛置身于江南园林之中。
穿过了幽静小巷,我们来到了位于象山南坡的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这栋著名的建筑出自日本著名建筑大师隈研吾之手。这座占地约50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顺应了象山的地势,就着斜坡而造,以平行四边形为基本单元,通过几何手法的分割和聚合,来处理错综错综复杂的地形,与山水相交融。这也顺承了隈研吾本人提出的“负建筑”理念,让建筑“消隐”,消弭它与环境的隔阂,让建筑有机地融入了美院的环境之中。
走近这座博物馆,那熟悉的瓦片元素再一次映入眼帘。不仅仅是屋顶,整栋建筑的外墙也是由瓦片构成。一片片瓦片由不锈钢索以一定的规律串联起来,打造出了别有韵味的外立面。同时配上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使得阳光洒入室内时,展现出一种奇妙的光影视觉效果。民艺馆的内部并不像大部分的展览馆那样展厅与展厅之间区块分明,它的整个展览空间仿佛是一个完整的空间,一个流线型的通道,几乎没有什么台阶,上下楼基本是通过长长的坡道而实现的,从上到下没有任何隔断,一览无余。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位于美院民艺博物馆西侧的水岸山居。这栋中国美术学院专家楼可以说是王澍大师的一件实验性作品。近年来,王澍最新的课题就是如何将传统的夯土建筑应用到现代,而水岸山居就是他的“科研成果”。据王澍本人所说,水岸山居是国内最大的,可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夯土建筑。整体建筑以型钢为承重,夯土为墙体,整个建筑结构开放,空间通透,宛如水乡的长廊,又如山地的村落。在建筑的实体部分,使用的是暖黄色的夯土墙与冷灰色的混凝土墙交错,一冷一暖,对比鲜明。而让人尤其感兴趣的是那替代梁柱支撑起了大跨度屋脊的木屋架,纵横交错且富有节奏感,令人叹为观止。同时,建筑中很多房间的开窗都是正对屋架,若是身处室内,更能感受到仿佛触手可及的屋架和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离开了水岸山居,下一个目的地是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这座在2018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成立90周年之际新开馆的博物馆是由葡萄牙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所设计。与江南水乡风格的民艺博物馆和水岸山居完全不同,这座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则具有着西式建筑的特点:简洁、纯粹、流畅的线条、几何元素的巧妙组合。建筑整体呈三角形的几何布局,在契合了学校原有的狭长地带的同时,也使建筑本身充满了张力。外墙的主色及材料为安哥拉红砂岩辅以法国果黄砂岩,和周围的草坪、绿树和被建筑切割的湛蓝天空形成了呼应。在展馆顶部和侧面,还设有开阔的玻璃窗,将自然光线和馆外的景色引入内部空间。
结束了为期半天的参观学习,大家都感觉收获颇丰。作为建筑设计人员,能实地参观大师以及业界精英的建筑作品,不但可以缓解繁重的工作带来压力,同时还能为日后的设计工作积累经验。
(文/图 高非)